清华112周年校庆|对话7位英诺帮清华系创始人:我们无法抑制对“创新”的探索

1926年,毕业的清华校友们赠送给母校一块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大礼堂南墙上。

其中的“日新”二字,出自《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学不能因循守旧,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

实际上,追求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

4月30日,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2岁的生日。

作为一家系出清华的早期投资基金,英诺天使和英诺帮的小伙伴们始终践行清华的创新文化。

值此校庆之际,英诺帮的学长学姐们与我们一起,探讨创业路上的创新思考,在不断涌现的新机遇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以下按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陈锐 星环聚能创始人

清华大学1999级工程物理系

自2003年毕业至今,刚好20年。在这二十年里,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还要感谢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工程物理系所培养的优秀人才。

“创新”深深印在星环聚能的企业文化“挑战工程极限 探索终极能源”之中,马斯克也有过一段类似描述,“创新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星环聚能是一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我们来说,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技术和商业突破的过程

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不断探索新技术、提出新方案,这是企业能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的基石。

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10月,是国内首家以技术愿景驱动的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的磁重联可控聚变技术方案,包含多项拥有专利的新技术应用,预期可在相对紧凑的尺寸内更快速地实现高效、稳定、经济的聚变能输出。

创新的技术方案也为我们带来了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于2022年获得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慈松 云储新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

当前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各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我们非常需要“think out of the box”式的开放包容性创新。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知识以外,更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这往往意味着对自我舒适区和传统框架的突破、对现存秩序的颠覆。
慈松博士(中)

云储新能源的“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就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跳出一味追求电池一致性的思维桎梏,尊重能量世界的秩序,接纳和管理电池的差异性;将信息-能源交叉领域技术引入电化学储能系统管理,不但实现了储能系统的本质安全,且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了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黄耀 阿丘科技创始人兼CEO

清华大学2014级计算机系

提到“创新”,我认为不仅仅是“新颖”,而且是需要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注重应用效果和价值,也就是所谓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
首先是对真实需求的判断。AI可以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我创业时选择工业赛道,正是由于去到工厂,亲眼看到传统工业行业实实在在存在着问题,希望用AI技术将工人从重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在正式进入工业AI视觉领域之后,我更加感受到AI落地之不易。只有潜心沉淀,深入一线,“Get our hands dirty”,同时打磨技术和产品

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在旗帜和口号遍地的时代,阿丘科技以极度易用的AI算法和产品,获得了业内头部客户的真正认可,抢先迈入AI 2.0时代,成为工业AI视觉领域无可争辩的领先者
事实证明,只有能落地、能为人类带来真正价值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结合阿丘科技的实际行动来看,我们不断在思考,客户的什么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行业的哪些难题该如何解决。
最近我们一口气发布了三款2023春季新品:全新一代云端工业视觉平台NexSight,颠覆传统建模路径,对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降低;阿丘科技的首款深度学习智能相机EVS-SC200,将我们的算法优势延伸到工业客户非常看重的硬件领域;以及将近期大火的AIGC创新性地应用在工业领域的AI样本生成器AIDG,将成为解决工业数据问题的有效工具。




 逯帅 华茂能联创始人
清华大学1994级电机系
创新可以发生在概念、理论、实践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发生在技术内涵、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等不同的维度。

初创企业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把新概念或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阶段。华茂能联所聚焦的虚拟电厂既是新技术,也是新型的能源系统运行模式:它将分散的多种类型的分布式资源,整合成为规模化和高灵活性的功率调节单元,参与电网的发、用电平衡服务。

在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创新上,我们设计和开发了从分布式资源的场站规划、运行控制到云端聚合交易的全链条虚拟电厂解决方案。场站规划软件不仅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投资方案,也成为用户选择设备商和其它服务商的渠道。

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我们探索出虚拟电厂实施的新商业模式。这种探索包括分析虚拟电厂这个新技术和新模式萌芽所需的土壤(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及这个新芽如何获取成长所需的养分(需求响应机制、电力市场等激励方式)。

比如,华茂能联与充电运营企业共同设计和尝试,通过价格引导充电负荷的车网互动激励机制和储能-充电投资联动的园区能源服务方式。



 孟青 国润储能创始人
清华大学2021级电机系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从来不是单一的,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创新,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对全钒液流电池行业有着一份执著的热爱,始终想将自己近十余年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于是创办了国润储能,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壁垒,最终完成了全钒液流电池及全氟离子膜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

从学术到创业,从实验室雏形到批量化生产,再到规模化应用,都是一次次创新的尝试和坚持。不夸张地说,把公司创新产品应用在祖国大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助力中国打造全球领跑的储能产业,就是我创新创业的初心和动力。

国润储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在液流储能领域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在产业布局上,我们综合布局了全钒液流电池核心隔膜材料及装备制造产线,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更具综合产业优势。

在产品生产上,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全氟离子膜自动化产线和全钒液流电池智能化产线,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产能,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产品性能卓越,实现了国产替代。

同时在商业模式上,我们为了改变钒电池初始投资成本偏高的短板,探索出了“融资租赁”、“电解液回收”以及“项目投资逐年分摊支付”等商业模式。




姚昌晟 海德氢能CEO

清华大学2010级汽车工程系

创新是海德氢能的价值观之一,有一句话代表了我们的创新观念——“事在人为,跨界创新”。面对一个新行业、新场景,我们在与客户一起,共同开发一个新的应用,我们贡献新产品,客户贡献新平台,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做新事情。
事情就是人做的。正是碳中和的愿景,催生了全球绿氢的终端能源需求,才有人去为满足这一需求做出产业和技术的投入与突破。

在一个新领域,自然没有“原住民”——于是,一群不同背景的人,在一个新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彼此融合到一起,共同把事情做成——我想这就是关于“创新”最为朴素的描述。

海德氢能是面向碳中和愿景而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从绿氢场景与客户需求出发,重构了制氢系统的技术路线,自研开发了全新的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汇聚了为冬奥会氢能主火炬台保驾护航的氢安全技术、全球第一个带压标准化电解单片“云帆”与数字化制氢云平台,通过多物理场耦合控制算法,有效解决困扰绿氢制取的行业痛点,为行业客户提供安全、智能、高效的先进绿氢制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成为绿氢行业领导者。

氢启绿色未来/Empower the green future”是我们的企业使命,面向全球能源转型,我们期待把中国创新带到世界舞台,为各国客户的新能源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德兆 智行者董事长兼CEO

清华大学2002级汽车工程系

“创新”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词汇,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都不同。在我看来,创新主要分为科学创新和商业创新。而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这两种创新都很重要且相辅相成。

以自动驾驶企业为例,科学创新——新产品、新科技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商业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则是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到智行者来说,我们创新性地推出了通用型的无人驾驶大脑,同时选取智能出行、智慧生活和特种应用三大场景实现了商业化落地,从而实现了商业化闭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自动驾驶赛道,不同场景的行为习惯及其关联的数据信息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形成了自动驾驶算法上的差异。在大家看来,选取某一固定场景对自动驾驶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智行者分析后有两点判断,一是,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是以数据驱动的,二是,自动驾驶赛道是一条长期赛道,商业化闭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智行者创新性的研发出了通用型的无人驾驶大脑,可快速赋能多个场景。智行者依靠科学创新和商业创新,成为行业内最早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

写在最后

如果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那么创新是自强最好的行动体现。

不止英诺帮的校友创业者,多年前,英诺天使基金就已经关注并支持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创新的源头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

2015年,共同发起清华学分课程《创业导引课—与创业名家面对面》,连续11个学期、140多堂课,邀请众多创投名家为同学拆解创业,让创新的想法落地。

2016年,共同发起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每年一届,全球范围征集优秀项目,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校友、师生提供展示、交流、成长的舞台,也为地方及产业提升打造资源汇聚的平台。

2016年,联合泰有基金捐赠“全球创新学院(GIX)”100万美元,从全球化的视野支持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清华的创新生态。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是由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建的全新教育科研合作平台。在GIX,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创新,既充满大学学术的无限活力,也满载业界拼搏的实践真知。

2018年,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及英诺天使基金,分别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了计算机系冠名教授基金捐赠协议,助力计算机系的创新人才培养。

2019年,1984级计算机系校友,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合伙人刘怀宇,与其他1984级系友共同发起1984级创新未来奖学金,旨在奖励计算机系做出突出科技或应用创新的研究生团体。这也是清华大学首个以年级命名的奖学金。

多年来,英诺天使基金投身与支持母校创新,为学生的培养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之间,建立了桥梁,让同学们在校期间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创新对国家、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落地的可能性。
未来,英诺天使基金将继续支持清华创新,与同学们和校友创业者们一起,在科技领域进行最前沿的探索。
我们深信——
“凡人所能想象,必有人能实现。”


入群请加英小诺微信号:YN20171009